位置导航: 首页 > 社会

商用配送机器人普及阶段,何以把握风口稳立“浪尖”?

时间:2022-03-31 16:50   来源:广播网电台   作者:聂荌   阅读量:5063   会员投稿

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最显著的发展趋势之一,也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。随着老龄人口膨胀导致的劳动力缺口增加,给机器人产业带来持续的强劲需求。与此同时,自主导航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智能机器人的演进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。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,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。

自2020年后,随着产业链生态逐步完善,机器人价值的基本面和成本都发生了根本变化,其效率和可靠性,以及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都达到了可以快速规模化的阶段。正基于此,客户的投资回报期可以控制在一年以内,这也是行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分水岭。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数字化变革,让全世界数以十亿计的人们认识到了机器人的价值,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普及速度。尤其在餐饮领域,配送服务机器人渗透率不断提高。不知不觉中,我们似乎已经迈进了“餐饮配送的智能时代”。

对于餐饮配送机器人来说,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是替代服务人员的工作。但实际上,机器人的核心价值是把人们从送餐传物等低门槛工作中解放出来,去做更有价值和有温度的事情,从而为顾客带来更高质量的服务。然而,随着配送机器人的日益普及,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愈加凸显。

机器人与人的路权之争

前段时间,一男子两脚把配送服务机器人踹出电梯引起热议,在网友的指责声中也有人对此提出疑惑,“机器人速度有点慢,语音又难沟通,可能着急的人真受不了。”可见,更多人开始思考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后可能存在的问题。

现实环境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极大地考验了服务机器人的服务质量,尤其是餐饮行业的用餐高峰期配送所面临的挑战。经过调查发现,餐厅场景下的高峰期配送是行业一直面临的“卡脖子”难题,这个难题导致了送餐机器人被“退货”的现象层出不穷。市面上的送餐机器人一般都采用的是低速自动驾驶技术,在用餐高峰期时,其行驶速度与穿梭性无法像人一样灵动,很容易挡住顾客和工作人员,导致顾客的就餐体验大打折扣;再加上机器人和餐厅内工作人员之间配合不到位,导致全局协作效率无法实现最优化,送餐机器人与人的路权之争问题凸显。 餐饮是强调“温度”的行业,如何以更极致的产品设计和技术攻坚,做到机器人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,又避免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,这取决于我们后续是否具有这种平衡的智慧。

从“腿”到“手”的进化

如今的餐饮行业仍处于自动化的初级阶段,机器人的加入,让送餐模式逐渐由传统人力转变为人机协作,但仍然以提供移动功能为主。很多消费者对于送餐机器人都存在一个疑问:机器人似乎只解决了移动的需求,需要用手来操作的又如何去解决呢?

对于一些“智慧餐厅”使用的大部分配送机器人来说,出餐口和餐桌仍需服务员自己取菜和端菜上桌,尚未真正实现餐厅内送餐场景的自动化闭环,这对于人力成本的减少和餐厅运营效率的提升显然不够极致。而要做到送餐环节全流程的自动化,首先要突破的瓶颈就是从“出餐口到餐桌”这一端到端的配送问题,集合“手脚协同”功能的复合机器人或许将成为打通配送环节“最后一米”的关键角色。

地形适应性的局限

轮式机器人的能量使用效率最高、结构简单、机动性强,我们在餐厅、超市、酒店等场所看到的智能配送机器人,一般都是轮式机器人。轮式机器人在平坦坚硬的路面能比较平稳地行驶,但在一些非平坦地面,如凹凸地面、草地、石子路、斜坡、楼梯等的通过性和平稳性则大大降低。

以餐饮行业来说,不平地面、台阶、斜坡、小桥流水等独特装修风格的餐厅在全国约占30%-40%。这些并非单一平整地面的店面,轮式配送机器人也难以覆盖。

有数据表明,末端配送环节在成本和时间上的花费要占到整个配送作业的30%以上。尤其在疫情之下,“最后几公里”的末端配送问题更是引人重视。而最后几公里,如小区、园区等更是存在很多复杂的非平坦地形。配送机器人能否规避轮式配送机器人缺陷,在更多的不同地形上通行,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手段上的优化。

随着餐饮行业的不断“内卷”,各大餐企纷纷进入精细化管理,通过推动餐饮的智能化发展持续追求更高的“时效和人效”。毋庸置疑,机器人的初步普及,已经立竿见影地提高了餐饮配送业务中的很大一部分效率。但如何加速赋能餐饮行业,让服务做到更加极致高效,还将面临许多挑战,仍旧需要较长时间的打磨,也是对公司管理者和开发人员智慧和耐力的考验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